王华总领事在新潟县三条市诸桥辙次纪念馆的演讲全文
2011/09/21

  我与诸桥《大汉和辞典》

  尊敬的众议院议员、民主党政策调查会副会长菊田真纪子先生,

  尊敬的国定勇人市长,

  尊敬的新潟县议会议员坂田光子先生,

  尊敬的太向义明馆长和佐藤海山会长,

  在座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今天,有幸在应邀参加《诸桥辙次博士和一族遗墨展》后期展开幕式之际,与各位朋友共聚一堂,回顾我本人与日本伟大汉学家诸桥辙次先生编写的《大汉和辞典》的渊源,并与大家分享对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些粗浅想法,我倍感荣幸也十分高兴。

  回想起来,我与《大汉和辞典》的渊源超过二十年。第一次见到这部词典,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时仅仅从前辈的口中听说过这部多达十三卷的大辞典,于是想着一定要拜读一下,打开了辞典的扉页,也从此结下了我与《大汉和辞典》的不解之缘。与一般的辞典相比,《大汉和辞典》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大汉和辞典》以中国《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古籍为基础,用日语解释了大量的中国汉字和语汇,翻译了中国数千年文化中的诸多现象,内容包罗万象,在众多的日语工具书中绝无仅有。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古老或是生僻的中文字词而无法从一般的词典中得到准确翻译的情况,但凡此时,我往往都求助于《大汉和辞典》。在长年的日语学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大汉和辞典》,我不但学习了不少正确的日文译法,更是增长了许多见识,受益匪浅。

  随着使用《大汉和辞典》次数的增加,我越来越对辞典的编纂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阅读辞典的序言和其他相关资料,我逐渐了解了《大汉和辞典》艰难的编纂过程,也逐渐认识了一位日本文化界的伟大人物,这便是诸桥辙次先生。

  诸桥辙次先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也是对中日文化交流的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汉学家,其多次获得朝日奖、日本政府文化奖章、勳一等瑞奖章等,在两国文化界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讲到诸桥辙次先生,就不能不谈到汉学。汉学在日本的历史十分悠久,据日本史书《古事记》记载,和弥吉师(王仁)最早于五世纪前半期即将《论语》和《千字文》带到日本,揭开了汉学在日本传播的序幕。汉学在日本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平安时代以前的翰林时代、镰仓室町时代的业林时代、江户时期的儒林时代及明治时期的士林时代,期间涌现出了空海等代表性人物,并有《怀风藻》、《百人一首》等作品流传于世。可谓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朵奇葩。

  明治时期之后,汉学虽然有被洋学压倒之势,但以诸桥辙次先生等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坚持继续研究和发展汉学,为汉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诸桥辙次先生一生致力于汉学的研究,曾赴中国留学,与蔡元培、胡适、周作人、郭沫若、康有为、章炳麟、江瀚等著名文化人士交往笃深。从诸桥辙次先生的著作里,可以读到明治时期汉学在日本传播的历史,同时,也能从中一窥当时中日两国关系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也正是因为诸桥辙次先生的功绩,三条市也被誉为日本的“汉学之乡”。

  诸桥先生一生编纂了《大汉和辞典》、《中国古典名言事典》等,著作等身。尤其是《大汉和辞典》是诸桥辙次先生终其一生心血编纂的大型词典类工具书,全书共13卷,收录约5万汉字,50万余词条。为中日语言翻译、文化交流及汉学在日本国内的传播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行不由径”为座右铭,“行不由径”一词,最早出自中国的古书《论语》的《雍也第六》,而诸桥辙次先生的一生,也印证了这个词。在阅读《大汉和词典》的序言时,我了解了词典编纂过程中诸桥先生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艰辛历程。自一九二五年提出构想起直到一九六五年大汉和辞典全卷出版,诸桥辙次先生将其一生大部分的岁月倾注到了辞典的编纂中。其中最为困难的是,一九四五年,印刷辞典的字模和十卷校对原稿在空袭中毁于一旦,仅余三卷手稿的诸桥先生并未放弃,写下了“祖国已遭遇如此大的变故,我的事业亦不得已放弃,稍经时日却又重上心头。这便是作为编纂者的责任感所在”的文字,坚持在双目几乎失明的情况下执笔校对,逐字逐句地完成了文稿的校对工作。直至辞典出版时,诸桥先生已经为此耗去了五十五年的光阴。当读到诸桥先生写下“此乃为东洋文化宣扬的学界一大喜事,我盼望已久”的话作为序言的结句时,我也能体会到诸桥先生为这部辞典倾注一生后终有所成的喜悦,也深深地被这段传奇般的经历所叹服。

  通过查阅其他相关的资料,我还了解了为《大汉和辞典》编纂作出贡献的大修馆馆长铃木一平、上智大学校长土桥八千太、石井茂吉介等许多前辈的事迹,与诸桥辙次先生一道,他们中许多人为《大汉和辞典》都倾注了一生的心血,甚至倾家荡产,积劳成疾,但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迄今为止,《大汉和辞典》仍矗立于中日类辞典的巅峰。他们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将与《大汉和辞典》一起永存于世,他们用一生所坚持的事业,诠释了“行不由径”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在做学问的道路上,永远只能踏踏实实,而没有捷径可走。《大汉和辞典》对我的日语学习生涯影响深远,而诸桥辙次先生为编纂《大汉和辞典》奉献一生的精神,也激励着我投身于中日友好的事业中去。在从事对日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我仍然会到图书馆翻阅《大汉和辞典》,依靠它解决了许多翻译工作中的难题。而每当在工作中感到力不从心之时,脑海中则时常会勾勒出诸桥先生等人在烛光摇曳之中执朱笔校对的情景,便会鞭挞自己精神百倍地继续工作,并更加坚定自己为两国友好事业奉献一生的志向。

  2010年,当我受命将赴新潟担任驻新潟总领事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诸桥辙次先生的名字,我决定到诸桥辙次先生的故乡去探访这位伟大学者坚强意志的根源,去感受旧时下田村的山紫水明,去探访那集聚了编纂者精神和智慧的“远人村舍”。去年11月,应诸桥辙次先生纪念馆的盛情邀请,我有幸参加了在此举行的诸桥辙次纪念汉诗大会,并为参赛的日本中学生颁发了“总领事奖”。在幽雅的翠松苑中,我还与诸位日本友人一同在“流觞曲水”旁品鉴中日汉学文化的魅力,深深地感动于大家对中国文化和汉学的热爱,当看到众多的日本中学生、大学生都能挥毫而就一首首汉诗的时候,我不禁为大家深厚的汉学功底所折服,为诸桥辙次先生的遗志后继有人感到欣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为汉学文化在日本拥有如此广泛的民众基础而感动。我想,如若诸桥辙次先生能亲眼目睹这一场景,也一定会感到十分高兴。在此,请允许我向太向馆长、佐藤会长,以及纪念馆的各位工作人员长期以来为汉学在日本的传承和发扬所做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朋友,

  逾两千年的中日两国交流源远流长,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远在1400多年前,日本就先后20多次向中国派出遣隋使、遣唐使,借鉴中国的制度、典章、律令,引入佛教、汉字、技术,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这其中,阿倍仲麻吕和鉴真和尚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阿倍仲麻吕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并担任唐朝的重要官吏,与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结为好友。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五次渡海失败,以至双目失明,但仍矢志不渝。他第六次东渡成功时已66岁高龄。鉴真和尚把他认为能济世渡人的佛法传到日本,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前后花了12年。他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19世纪下半叶,为了寻求强国富民之道,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也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

  而当代的中日文化关系,早在中日政治关系正常化之前,即以民间交往的方式展开,民间交流始终是中日交流最活跃的部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先导,也是维系中日友好关系的广泛和坚实的民众基础。即使在中日关系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在日本仍有许多有远见的政治家、友好人士不畏艰险,四处奔波,呼唤“中日友好”。他们冲破种种障碍,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先后建立起各种日中友好团体,开展交流活动。

  恢复邦交正常化30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同时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官民并举、以民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崭新局面。交流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内容之丰富,在中国同世界各国保持的双边文化交往中,都居于领先地位。中日文化交流已经成为联系两国人民感情的重要纽带。2006年,日本河野洋平议长在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说过:“日本文化传统中散发着中国文化的浓郁馨香”,表明日中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因缘。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近年来访问日本所做的演讲中均指出:在绵延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

  驻新潟总领馆自去年6月开设以来,通过邀请中国国内知名文化届人士、艺术团体来访等方式,积极致力于推动新潟及领区三县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今年3月份,中日两国在东京联合成功举办中日文化交流协会成立55周年纪念图片展览。在总领馆积极努力下,东京中国文化中心、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驻新潟总领馆将于8月23日至9月1日联合在新潟市民艺术文化会馆再次举办该图片展。展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中日文化交流近55年来的历史,缅怀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两国文化届人士,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

  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在重温中日关系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也将深切缅怀以诸桥辙次先生为代表的,为中日文化及友好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前辈。众所周知,新潟是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为重要贡献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先生的家乡。总领馆正与新潟当地政府以及各界友人等积极筹备在新潟县内举办相关纪念活动,进一步加深新潟人民对中日两国友好历史的了解。其中,作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文化交流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计划以举办展览等各种方式,纪念和缅怀以诸桥辙次先生为代表的两国文化交流的先驱。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继续得到在座各位以及纪念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各位朋友,在中日两国和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时期,两国的文化交流也将日益频繁和密切。我深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秉承诸桥辙次先生的遗志,不断弘扬汉学文化,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必将继往开来,揭开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